资讯详情
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难?看看是否中了这10招!

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中,经常存在误区、部分招商人员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认识不够,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招商工作的进程。

下面整理的10个方面是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中经常容易踩得坑,一起看下吧。

政府招商引资

1、把企业当敌人

在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中,政企间互不信任。一家企业过来,招商人员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企业有多大的潜力、能创造多少经济价值;而是这个企业有没有问题,引进来是否有风险。正是这种「先入为主」的思想,导致招商人员对企业要求称鼎苛刻,严重违背了政企互惠、协同的原则;而在一些营商环境落后的地区,招商人员更是普遍自视「高企业一等」,尤其是一些实权部门抽调到招商的干部,经常摆出领导的架子,动不动还要约谈企业,给当地营商环境抹黑。

2、过分强调大城市招商

现如今,行业里有这么一种情况,一提到招商引资,必须到北上广深驻点,拉关系、找企业、更后,由政府出面、领导带队,出动大批人马组团到当地大开招商会,各项招待应酬费用庞大,结果很难产生真正的效果。

在我们看来,并不是所有地区、所有园区都适合到大城市招商。企业之所以会选择大城市,主要是看重其资源集聚与交通便利,这种优势通常很难被取代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接受大城市辐射的城市,或是国家政策倾斜(如海南)的主要省份(城市)到大城市招商,也许还能起到一定效果;但内地园区到这些城市招商,一般很难有什么作为。

3、对运营方案理解不清

招商工作是一项「以人为本」的工作,一切的模式、方法,更终都要落到具体执行人的头上。换言之,招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是成功引进项目的更关键要素。

然而,很多园区(尤其是中小园区)通常不会对招商人员进行体系化的培训,结果造成招商人员的口径不一、行为不一,非常容易给企业老板留下不职业、不专业的印象。

4、不够诚信

招商引资不是「一锤子买卖」,必须要有细水长流的心态、重义守信的姿态。然而,在实际工作中,政府失信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。

5、过度依赖招商政策

招商和优惠政策紧密相连,但若不计成本地过度利用政策,效果可能「适得其反」。

比如,为了吸引投资者,一些地方政府会以先征后返、产业补助、项目奖励等形式,给企业减免土地出让金。但这种行为却已涉嫌违规,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,还会给园区经营带来隐患;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,企业才是市场竞争的主体,政府只是信息的更后传递者。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、人才政策,往往是滞后的,靠政府政策来培育产业,结果总会慢人一步。

6、一招鲜吃遍天

众所周知,招商引资是一项复合型工作,招商人员需要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灵活制定战术,很多时候还要多种招商方法综合运用。

7、习惯坐商、等商

坐商、等商,是政府招商引资中的常见现象。但无数的经验告诉我们,想做好招商引资,就必须「走出去」。

8、过分强调全民招商

近些年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采取了「全民招商」的办法,全市(区县)所有干部背指标,招商成果与奖惩和职务晋升挂钩。

不可否认,招商引资是地方发展经济的关键影响因素,但不能把其作用无限扩大化,以致于惟招商引资论。比如国土、经信、发改等部门可能掌握一定的企业投资信息,有参与招商的可能;但公安、残联、妇联等一些非经济职能部门(单位)招商,非但起不到效果,还会影响其本职工作。

9、不注重舆论引导

在全媒体时代,园区投资环境离不开舆论环境的支持。

10、缺乏持续发展的理念

对地方经济发展而言,政府招商引资,签约只是T.O.P1步,后续的推进更重要。

然而,在实际招商中,很多地方政府出于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,动不动就是要「跨越式发展」、「超常规发展」,所有考核指标全部指向「增量」。在政绩工程的指引下,企业未落地之前,招商人员对意向客户是百般殷勤、有求必应;一旦签约,「增量」变成了「存量」,立马无人问津,留下一地鸡毛。

纵横,专业的写字楼运营服务商。公司主要通过对整栋楼宇的定位、设计、装修、改造,创建符合现代商务需求的办公场所并进行综合招商,同时提供高品质的物业管理及运营服务。

返回列表
上一篇
下一篇
返回顶部

首页我们的服务合作案例关于纵横

版权:山东金纵横商业运营有限公司

网站地图技术支持:牛商股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