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招商引资中,错觉可能会把地区和企业推向巨坑。常见的错觉有招商能力错觉、城市错觉、项目错觉等,看似“欣欣向荣”的背后,有可能存在着“深不见底”的陷阱。
错觉1:别人行,我们一定行
有个词叫做“幸存者偏差”,指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。大致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,却没有关注筛选的过程,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。
招商引资切忌盲从,保持好当地的“温饱”是基础,其次才是利用资本去招商。同时要注意,大项目有可能是“假大空”,小项目不一定是“炮灰”。
适合自身、顺应时代、大小兼顾,这些招商要点不仅适用于资本招商,其他新型招商方式也是如此。
错觉2:产业火,企业一定火
房地产、互联网、新能源汽车等等,数十年间,市场上涌现了多个“红极一时”的热门产业。如今锂电池、元宇宙、预制菜等产业,成为了产业新秀,产业规模正处于迅速扩张的时期。
中国市场是更容易将蓝海变成红海的地方,尤其是面对一些本身行业壁垒不高的产业,千军万马冲进来,挡都挡不住。
然而,产业越火,地方招商越需要保持冷静。
市场缺什么,政府补什么。否则有可能出现,潮水一退,资源浪费的情况。
枣庄,原本是一座血液里流淌着“煤”的城市,虽然没有丰富的锂矿资源,但枣庄却掌握了锂电池质量标准的话语权。
这是因为,枣庄在谋求产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,巧妙地向锂电池组成中的隔膜,以及检验检测领域发力,成为锂电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。
枣庄便是抓住了市场关键空白部分,迅速发展,更终在锂电池这个正火热发展的产业中,占领一席之地,成功踏上地方产业升级转型的快车道。
招商引资和市场趋势密不可分,有时市场冷,政府需要热一点,但有时市场冷,政府反而要热一些。
错觉3:广撒网,就会有收获
当前,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承接载体,各地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,各类产业园区得到了快速发展。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,基于此,招商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。
为了提高招商效率,“准确招商”成为地域园区提及更多的关键词之一。
紧扣当地和大区域内整体产业布局,集聚产业链招商;
打造承接产业发展的特色园区载体,用载体吸引项目聚集;
明确招商主要,不仅要瞄准龙头企业,也要重视中小企业,两头并重;
加强创新平台建设、加大创新扶持力度,投入创新载体,吸引人才;
更后便是强化项目信息源的捕捉和遴选。
错觉4:大城市,就有好项目
近些年,北方城市为了推动经济发展,派出招商小分队驻扎长三角、珠三角各个城市,学习先进经验、驻点招商为当地输血等等。
招商政策的优惠力度丝毫不输南方城市,但为什么效果总是不明显,招商引资的压力依旧很大呢?
大家印象当中,是不是都会认为南方的地价比较贵,北方的比较便宜。
然而事实是,南方确实会比北方贵,但也相差无几。对企业来说,客户、上下游、员工的迁移的时间与财力成本,远远高于土地费用。
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,需要先想清楚,企业为什么不来,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产业、资源特点去制定完备的方案与政策。
有时,招商引资急不得,着急的后果可能就是引进的企业缺乏成长性、容易夭折。
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终有一天能引得凤凰来。
错觉5:企业来,就是好机会
如今,企业投资选址需求,无非是因为企业战略布局规划、地区产业聚集度、生产要素成本更小化等。
如果,招商时遇到主动送上门,并且只关心政策优惠的企业,招商人员需要保持警惕质疑的态度。
毕竟,华为、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诸多龙头企业,基本都不是通过政策输血发展起来的。可以说在市场竞争中壮大的企业,越成长,竞争力越强;然而要靠政策扶持的企业,有可能会逐渐变成“巨婴”。
以往“企业找政策”的模式,正在转变为“政策找企业”。这也是各地方将惠企政策真正及时、准确惠及市场主体的重要手段。
纵横,专业的写字楼运营服务商。公司主要通过对整栋楼宇的定位、设计、装修、改造,创建符合现代商务需求的办公场所并进行综合招商,同时提供高品质的物业管理及运营服务。